随着储能系统的整体成本持续下探,工商业储能项目的投资回报正变得愈加可观。根据储能应用分会(CESA)统计数据显示,仅2024年上半年,国内备案的工商业储能项目就已超过4200项,涉及总装机容量约6.2GW/14.7GWh,投资额突破240亿元人民币。市场潜力庞大,预计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,工商业储能板块有望实现数量级别的跃升。
从峰谷电价分布来看,浙江、广东、江苏、上海等地由于工商业用电量大、峰谷价差明显,使得本地储能系统收益表现优越。目前在浙江和广东等地,项目的投资回本周期已经缩短至3至4年,甚至优于2022年欧洲户用储能的回报表现。若EPC成本压降至1.1元/Wh,则广东珠三角、江苏、上海等地项目年限可控制在4年以内,投资吸引力显著增强。
截至2024年6月,广东省公共与私人充电桩总数已超过110万个,位居全国首位。其中如东莞某企业打造的液冷超充站,投运4个月即实现约20万元收益,成为工商业储能和新能源交通融合的典型案例。同时,深圳市2023年虚拟电厂已实现30次需求响应,单位补偿价格高达3.5元/kWh,2024年响应频次有望突破百次,未来或将成为工商储能实现商业突围的重要抓手。
专家指出,当前工商储投资面临的首要难题即为电价波动的不确定性。工商业储能作为电力市场化的一部分,其经济模型需紧密贴合国家能源转型和市场改革方向,这使得其收益周期难以像光伏一样具备明确的预期。
数据显示,2021至2023年,全球工商业储能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9%,其中欧洲市场表现尤为突出。除可享受可再生能源政策补贴外,负电价的存在促使大型用户建设“自备电厂”以降低电力成本。此外,欧洲部分国家电网老化问题严重,传统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可再生能源接入需求,工商业储能在该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。
面临的挑战与发展
虽然大家都说工商业储能是个大风口,但其实目前它还面临不少现实问题。比如说,现在很多项目之所以犹豫不决,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峰谷电价的政策不确定。今天这个省鼓励峰谷套利,明天政策一变,收益就难算了。再加上监管要求经常在变,特别是消防、安全这块,项目怎么建、建成之后能不能过审,都让投资人捏把汗。而且很多企业自己的用电负荷变化也挺大,负荷曲线怎么走谁也说不准,这就导致储能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效果参差不齐。
设备层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。现在的工商储产品,大部分都还没经过长时间的大规模验证,能不能撑十年二十年谁也说不清楚。再比如,电芯的循环次数听起来挺多的,但装进储能柜之后,整体系统能不能匹配到这种寿命,还真是个问号。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,储能项目不像光伏,卖起来还挺难,很多人投进去以后发现根本转不出去。更别说现在各种中间商、设备商鱼龙混杂,有时候为了赶项目,做方案的人都没算清楚需量电费,结果本来想省电费的,反而交了更多。再加上资料收集杂乱、流程不透明、项目推进效率低,许多企业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尤其是储能+光伏这套组合,在现在的大多数场景下,其实还没跑出一个真正让人觉得“稳赚不赔”的模式。
不过话说回来,虽然难点不少,但这个行业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。从趋势上看,工商业储能这条赛道正在快速进化。过去大家拼的是价格,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拼服务、拼方案,谁能把软件系统、运维管理做得更智能,谁就能赢得客户。而且,原来那种全靠第三方投资的EMC模式,也逐渐转向了企业自己投资、自己用的路径。
还有一点特别明显,现在设备的标准在变,10年寿命成了基本要求,有些厂家已经把目标做到15年,客户当然更愿意买账。更重要的是,随着全国各地不断出台补贴政策、虚拟电厂项目逐步落地,整个储能行业的经济性在不断提升。未来,不管是有现成光伏系统的企业,还是初次接触能源转型的园区,都可能因为虚拟电厂、电价套利等机制被吸引进入这个市场。
最后别忘了,随着储能场景越来越细化,各种“因地制宜”的产品设计也会越来越多,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。而这个行业要真正跑通,不光要硬件给力,后期的运维、软件算法、数字化管理才是决定能否盈利、能否长期运营下去的关键。